close

  羊城留聲機12粵劇篇
  有人有戲有故事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鄭迅
  剛剛落幕的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里,廣東粵劇院大型新編粵劇《夢·紅船》獲得劇目一等獎,其整體舞臺呈現效果受到評委廣泛稱贊,而執導者,是從沒有獲得過任何導演獎項的當紅文武生——廣東粵劇院院長、第八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文化部首屆“文華表演獎”得獎者丁凡。從普通的粵劇演員到一線文武生,再到粵劇導演,丁凡在不斷出新。他認為,粵劇傳承的形式可以很豐富,關鍵是要在充分認識和全面瞭解傳統的基礎上,再以現代觀眾接受的方式展現出來,讓粵劇發展,生生不息。
  1
  祖籍湖南 大器晚成
  如今,從藝近40年的丁凡在粵劇舞臺上正是如日中天。9月底才到巴黎參加“中華韻·法國情”第二十一屆全球華人粵劇文化節;11月中旬,身為廣東粵劇院院長的他又帶著兩台新編粵劇參評第十二屆廣東省藝術節,最終,他飾演主角關山的《風雲2003》獲得劇目二等獎,他執導的《夢·紅船》則獲得劇目一等獎;帶著獲獎的喜悅,丁凡又積極投入到由廣東粵劇促進會、廣東省戲劇家協會、廣東省繁榮粵劇基金會、廣州市振興粵劇基金會等共同主辦的紀念薛覺先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活動中,不計較出場費用,賣力演出……
  不過,丁凡在接受羊城晚報專訪時卻表示,並非粵劇世家、祖籍湖南的他進入戲行只是偶然機遇,甚者,他在入行前連一部廣東大戲都沒有看過。“以前中學體育不錯,畢業後,被德慶粵劇團看中,1980年在廣東粵劇學校進修期間,廣東粵劇院領導又覺得我有一定條件,誤打誤撞入了行。”
  當時,來廣州的丁凡只為了“搵食”,並不知道自己將與粵劇藝術舞臺結下一生之緣。“我沒有基礎,也不怎麼愛表演。因為,在農村看大戲的機會是很少的,文化大革命看的又都是樣板戲,八個樣板戲我全部都會唱,但並沒有演戲的感覺。後來恢復古裝戲,我們去上進修班,進修半年後,劇院包括羅品超在內的幾個叔父覺得我還不錯,就回劇院開始演戲。”說到古裝戲,丁凡語氣略顯興奮,“跟樣板戲完全不是一個東西,演著就很有新鮮感,讓人越演越喜歡。”
  說到有伯樂之恩的羅品超,丁凡頗為感激:“雖然進修了半年,但還是沒什麼底子,鑒叔覺得我是可塑之才,還鼓勵我參加‘羊城花會’演出,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出,居然是在中山紀念堂,當時我還只是一個從農村到城市的小演員,連演出的服裝都沒有。是鑒叔帶我到家裡,從自己演出用的西裝中挑選了一套給我。”
  除了伯樂羅品超,丁凡告訴記者,其最感恩的當然還有藝術師承之源——陳小漢。“陳小漢是我正式拜師的師父,當時,B叔身體不是很好,不常到劇院,我都是踩單車去西關學戲。他教的是粵劇最古老的東西,每一首都是官話,雖然我不會唱也覺得生澀難懂,但回頭細看,這些都是基礎中的基礎。”
  有了傳統基礎,扮相俊俏、唱做俱佳的丁凡先後主演《魂牽珠璣巷》、《倫文敘傳奇》、《寶蓮燈》、《唐明皇與楊貴妃》、《君子橋》、《蘭陵王》等大批劇目,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藝術形象。
  2
  從演到導 不斷出新
  近年來,身兼廣東粵劇院院長的丁凡,除了堅持在一線演出外,還開始從事粵劇導演工作。不少粵劇同行都說:丁凡雖然沒有獲過導演獎項,但其導演的新劇或重新包裝的舊戲都“有看頭”,這與他多年在一線演出有著密切關係。這幾十年在舞臺上,看著時代在變,粵劇在變,觀眾的口味在變,這些真切的感受讓他深刻認識到當下時代需要什麼,現今觀眾喜歡看什麼。
  丁凡認為,在信息社會,傳統地方戲在審美意識、表演形式、劇情結構以及欣賞習慣等,與從前已有著很大差異。與此同時,各種途徑、各種機會為人們帶來接觸更多藝術形式、更多文化生活的可能,地方戲不再是老百姓主要的娛樂方式,傳統戲曲面臨人們文化需求上的更多選擇。這使得粵劇出現了觀眾群年齡老化的情況。“所以,粵劇一定要改革。但這改不是改掉粵劇的特質,不是要在形式上改,而是要做到‘移步不移形’”。
  為了實現對粵劇改革的目標,丁凡在粵劇舞臺又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傳承之路:導演。
  他認為,傳統粵劇節奏慢,劇情發展拖沓,一部戲常常要演三小時以上。因此,在改革中可以嘗試縮減劇本,加快劇情發展,使一部劇簡明、精煉。同時,在舞美、服飾、燈光、音響等方面也試圖擺脫傳統粵劇的局限,有所創新。“但當然,做粵劇導演、革新粵劇藝術,首先要對粵劇傳統有比較深厚的理解,這樣,才不至於出現粵劇成了其他劇。新的形式不是不能用,關鍵要用在恰當的位置,用得好,就是好的粵劇。”
  丁凡的得意門生、國家一級演員、《夢·紅船》的主演彭慶華告訴記者,現在各地市喜歡上演的《洞庭良緣》就是師父丁凡從《柳毅傳書》中改編過來的。“《柳毅傳書》是蝦叔的經典劇目,但近年來很少人重做,但師父覺得這部戲的曲和故事都很好,於是,他重新找到美學切入點,在保留洞庭十送、花好月圓等經典唱段的同時,讓這個故事以更新穎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整部戲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無論是藝術還是票房,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彭慶華認為,師父演而優則導的經歷讓他明白:粵劇演員既要遵從戲曲傳承的東西,也要在實際演出中不斷創新變化,按照這種思維,找到自己能駕馭的方法在舞臺上豐滿自己,走出自己的藝術道路,就是擔起承傳之責。
  對話丁凡
  我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生涯
  羊城晚報:您是如何平衡粵劇院院長的行政職務和做粵劇演員的藝術追求的?
  丁凡:實話說,這個很難平衡,我至今認為,要做好演員最好不要兼顧行政職務,因為怎麼都會有影響的。簡單舉例,我晚上有演出,但很多時候白天還要開會,相比起專心準備演出當然是會不一樣的。幸好粵劇院的領導班子能互相配合,有一個很好的團隊,才儘量減少了很多俗務。無論如何,我是不願放棄自己的藝術生涯的,再難兼顧,都要堅持。
  羊城晚報:但您當了院長,是否會比當純粹的演員能更大力度為粵劇發展做貢獻?
  丁凡:不能說我當了院長就推動了粵劇多少發展,我只是一直儘力提升劇院的藝術氛圍,也儘量為年輕演員創造演出機會,培養青年團體,幸好這點在我們劇院有高度一致的認同,所以,有了青年團的不斷壯大發展。其實,我們沒有培養年輕演員的專項經費,但我們從一、二團的經費中每年省出百萬元來建立青年團,讓這個團走市場,讓更多年輕演員擔角色,這是很難得的。事實證明,加強培養後,青年團的演員們在同輩中已成為佼佼者,彭慶華、曾小敏、文汝清、王春強等優秀青年演員多次獲得省級大賽金獎。青年團整體實力也很整齊。
  羊城晚報:除了培養青年團,您對自己的徒弟是如何教導的?
  丁凡:真正拜師的徒弟有八九個,他們這代人,條件都很好,也很聰明,思維很活躍,缺的只是舞臺經驗,所以,我希望為他們創造更多演出機會,例如勤學苦練的彭慶華一入團就在《寶蓮燈》里飾演沉香;後來也為他開了《雙槍陸文龍》,在這戲里,我還串演了兩個角色。又如曾小敏一畢業,我就讓她和我演《寒江關》。此外,由於我太忙,所以,針對他們欠缺的地方,我都找其他老師教他們:彭慶華的發聲是關國華教的;而其在《夢·紅船》中很多南派武藝做手是從歐凱明那裡學回來的。我覺得師徒承傳也是包容的,我不能教就讓別人去教,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粵劇出好人好戲好演出。
  何裕華  (原標題:丁凡:演而優則導另闢傳承蹊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v78uvbsp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